CentOS的一般操作命令

来自DeerGrove Wiki
Administrator讨论 | 贡献2021年12月15日 (三) 11:13的版本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
Linux系统修改文件属性及文件简单操作命令

cd pwd

  1. 显示当前路径 [root@rehat root]# pwd
  2. 返回用户主目录 [root@rehat root]# cd
  3. 改变到其它路径 [root@rehat root]# cd /etc
  4. 返回到上一级目录 [root@rehat root]# cd ..
  5. 返回到根目录 [root@rehat root]# cd /

查询文件或文件夹的CentOS常用命令 find

  1. 查找当前用户主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[root@rehat root]# find ~
  2. 让当前目录中文件属主具有读、写权限,并且文件所属组的用户和其他用户具有读权限的文件; [root@rehat root]# find . -perm 644 -exec ls -l {} \;
  3. 为了查找系统中所有文件长度为0的普通文件,并列出它们的完整路径;[root@rehat root]# find / size 0 -type f -exec ls -l {} \;
  4. 查找/var/logs目录中更改时间在7日以前的普通文件,并在删除之前询问它们;[root@rehat root]# find /var/logs -mtime +7 -type f -ok rm -i {} \;
  5. 为/找系统中所有属于root组的文件;[root@rehat root]# find / -group root -exec ls -l {} \;
  6. find命令将删除当目录中访问时间在7日以来、含有数字后缀的admin.log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find . -name "admin.log[0-9][0-9][0-9]" -atime -7 -ok rm { } \;
  7. 为了查找当前文件系统中的所有目录并排序[root@rehat root]# find . -type d | sort
  8. 为了查找系统中所有的rmt磁带设备[root@rehat root]# find /dev/rmt

显示文件/文件夹清单的CentOS常用命令 ls / dir

  1. 显示所有文件,包括以.开头的隐含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ls -a
  2. 显示文件的详细信息[root@rehat root]# ls -l
  3. 显示当前目录及所有子目录信息[root@rehat root]# ls -Rl
  4. 以时间排序显示目录,这在找最新文件有用[root@rehat root]# ls -tl
  5. 以文件大小排序[root@rehat root]# ls -Sl
  6. 显示文件大小,并按大小排序[root@rehat root]# ls -s -l -S

移动或更改文件/文件夹名称的CentOS常用命令 mv 与 cp命令用法相似

  1. 若移动目标文件已存在,要在移动之前,先备份原来的目录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mv -b test.txt test2/

这样在 test2 下将有两个文件 test.txt 及 text.txt~,其中 test.txt~ 是备份文件,test.txt是新的文件

  1. 若移动目标文件已存在,但不想弹出是否覆盖的提示,直接覆盖[root@rehat root]# mv -f test.txt test2/
  2. 当源与目标都拥有同一个文件,若源文件比目标新则移动,否则不移动[root@rehat root]# mv -u test.txt test2/
  3. 更改文件名称[root@rehat root]# mv test.txt test2.txt
  4. 更改目录名称[root@rehat root]# mv /test2 /test2_2[/size]

创建/改变文件系统的CentOS常用命令

  1. 创建文件系统类型
    1. [root@rehat root]# umount /dev/sdb1
    2. [root@rehat root]# mkfs -t ext3 /dev/db1
    3. 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/dev/sdb1 /practice

改变文件或文件夹权限的CentOS常用命令chmod

  1. 将自己的笔记设为只有自己才能看
    [root@rehat root]# chmod go-rwx test.txt
    或者
    [root@rehat root]# chmod 700 test.txt
  2. 同时修改多个文件的权限[root@rehat root]# chmod 700 test1.txt test2.txt
  3. 修改一个目录的权限,包括其子目录及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chmod 700 -R test

改变文件或文件夹拥有者的CentOS常用命令(chown 该命令只有 root 才能使用)

  1. 更改某个文件的拥有者[root@rehat root]# chown jim:usergroup test.txt
  2. 更改某个目录的拥有者,并包含子目录[root@rehat root]# chown jim:usergroup -R test

查看文本文件内容的CentOS常用命令cat

  1. 查看文件内容,并在每行前面加上行号[root@rehat root]# cat -n test.txt
  2. 查看文件内容,在不是空行的前面加上行号[root@rehat root]# cat -b test.txt
  3. 合并两个文件的内容[root@rehat root]# cat test1.txt test2.txt > test_new.txt
  4. 全并两具文件的内容,并追回到一个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cat test1.txt test2.txt >> test_total.txt
  5. 清空某个文件的内容[root@rehat root]# cat /dev/null > test.txt
  6. 创建一个新的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cat > new.txt 按 CTRL + C 结束录入

编辑文件文件的CentOS常用命令vi

  1. 新建档案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vi newfile.txt
  2. 修改档案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vi test.txt test.txt 已存在
  3. vi 的两种工作模式:命令模式,编辑模式
  4. 进入 vi 后为命令模式,按 Insrt 键进入编辑模式:按 ESC 进入命令模式,在命令模式不能编辑,只能输入命令
  5. 命令模式常用命令
     :w 保存当前文档
     :q 直接退出 vi
     :wq 先保存后退出 。

创建目录的CentOS常用命令mkdir=

  1. 在当前路径创建一级目录[root@rehat root]# mkdir test
  2. 在当前路径创建多级目录[root@rehat root]# mkdir -p mytest/test1/test1_1
  3. 在创建目录的同时给新建的目录赋权限[root@rehat root]# mkdir -m 777 testmod # 这样任何人对此目录都有任何权限

复制文件与文件夹的CentOS常用命令cp

  1. 复制指定目录的文件到当前目录,并重命名[root@rehat root]# cp ~/.bashrc bashrc_bak
  2. 强制复制指定目录的文件到当前目录,而不管当前目录是否含有该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cp -f ~/.bashrc bashrc
  3. 复制指定目录到当前目录
    1. [root@rehat root]# cp -r /root/test .
    2. [root@rehat root]# cp -r /root/test/ .
    两者效果一样,在复制目录时,会将源路径的最后一级目录全部复制过去,包括它本身。
  4. 复制指定目录的文件到指定目录[root@rehat root]# cp ~/.bashrc /bak/.bashrc
  5. 在复制时将源文件的全部属性也复制过来。若不指定参数,则目标文件与源文件属性可能不一致。[root@rehat root]# cp -a ~/.bashrc /bak/.bashrc
  6. 若两个文件夹要保证同步,一个文件的改了,另一个文件也跟着改,但是要保证两个文件的文件都是最新的。[root@rehat root]# cp -u /src/.bashrc /bak_src/bashrc

建立链接文件,包括硬链接与软链接的CentOS常用命令ln

  1. 建立类似于 Windows 的快捷方式[root@rehat root]# ln -s test.txt test.txt_slnk
  2. 当想备份一个文件,但空间又不够,则可以为该文件建立一个硬连接。这样,就算原文件删除了,只要该 链接文件没被删除,则在存储空间里还是没有被删除。[root@rehat root]# ln -l test.txt test.txt_hlnk

删除文件的CentOS常用命令rm

  1. 删除当前目录的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rm test.txt
  2. 强制删除当前目录的文件,不弹出提示[root@rehat root]# rm -f test.txt
  3. 强制删除整个目录,包括目录与文件全部删除,需要管理员权限[root@rehat root]# rm -r -f test

删除文件夹的CentOS常用命令rmdir

  1. 删除一个空目录[root@rehat root]# rmdir emptydir
  2. 删除多级空目录[root@rehat root]# rmdir -p emptydir/d1/d11

挂载文件系统与卸载文件系统的CentOS常用命令 mount / umount

  1. 挂载光驱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-t iso9660 /dev/cdrom /mnt/cdrom
  2. 挂载光驱,支持中文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-t iso9660 -o codepage=936,iocharset=cp936 /dev/cdrom /mnt/cdrom
  3. 挂载 Windows 分区,FAT文件系统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-t vfat /dev/hda3 /mnt/cdrom
  4. 挂载 Windows 分区,NTFS文件系统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-t ntfs -o iocharset=cp936 /dev/hda7 /mnt/had7
  5. 挂载 ISO 文件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-o loop /abc.iso /mnt/cdrom
  6. 挂载 软驱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/dev/fd0 /mnt/floppy
  7. 挂载闪盘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/dev/sda1 /mnt/cdrom
  8. 挂载 Windows 操作系统共享的文件夹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-t smbfs -o username=guest,password=guest //machine/path /mnt/cdrom
  9. 显示挂载的文件系统
[root@rehat root]# mount 
[root@rehat root]# cat /etc/fstab   显示系统启动自动加载的文件系统 
[root@rehat root]# cat /etc/mtab   显示当前加载的文件系统

VIM命令

启动Vim

  1. vim -c cmd file: 在打开文件前,先执行指定的命令;
  2. vim -r file: 恢复上次异常退出的文件;
  3. vim -R file: 以只读的方式打开文件,但可以强制保存;
  4. vim -M file: 以只读的方式打开文件,不可以强制保存;
  5. vim -y num file: 将编辑窗口的大小设为num行;
  6. vim + file: 从文件的末尾开始;
  7. vim +num file: 从第num行开始;
  8. vim +/string file: 打开file,并将光标停留在第一个找到的string上。
  9. vim –remote file: 用已有的vim进程打开指定的文件。 如果你不想启用多个vim会话,这个很有用。但要注意, 如果你用vim,会寻找名叫VIM的服务器;如果你已经有一个gvim在运行了, 你可以用gvim –remote file在已有的gvim中打开文件。

文档操作

  1.  :e file –关闭当前编辑的文件,并开启新的文件。 如果对当前文件的修改未保存,vi会警告。
  2.  :e! file –放弃对当前文件的修改,编辑新的文件。
  3.  :e+file – 开始新的文件,并从文件尾开始编辑。
  4.  :e+n file – 开始新的文件,并从第n行开始编辑。
  5.  :enew –编译一个未命名的新文档。(CTRL-W n)
  6.  :e – 重新加载当前文档。
  7.  :e! – 重新加载当前文档,并丢弃已做的改动。
  8.  :e#或ctrl+^ – 回到刚才编辑的文件,很实用。
  9.  :f或ctrl+g – 显示文档名,是否修改,和光标位置。
  10.  :f filename – 改变编辑的文件名,这时再保存相当于另存为。
  11. gf – 打开以光标所在字符串为文件名的文件。
  12.  :w – 保存修改。
  13.  :n1,n2w filename – 选择性保存从某n1行到另n2行的内容。
  14.  :wq – 保存并退出。
  15. ZZ – 保存并退出。
  16.  :x – 保存并退出。
  17.  :q[uit] ——退出当前窗口。(CTRL-W q或CTRL-W CTRL-Q)
  18.  :saveas newfilename – 另存为
  19.  :browse e – 会打开一个文件浏览器让你选择要编辑的文件。 如果是终端中,则会打开netrw的文件浏览窗口; 如果是gvim,则会打开一个图形界面的浏览窗口。 实际上:browse后可以跟任何编辑文档的命令,如sp等。 用browse打开的起始目录可以由browsedir来设置:
    1.  :set browsedir=last – 用上次访问过的目录(默认);
    2.  :set browsedir=buffer – 用当前文件所在目录;
    3.  :set browsedir=current – 用当前工作目录;
  20.  :Sex – 水平分割一个窗口,浏览文件系统;
  21.  :Vex – 垂直分割一个窗口,浏览文件系统;

文件或文件夹的归属人修改

  1. chown user foldername\* # 修改文件夹及其下级子文件夹、文件的归属用户为user;
  2. chgrp usergroup foldname\* # 修改文件夹及其下级子文件夹、文件的归属用户组为usergroup;

防火墙firewall命令

  1. centos7启动防火墙:systemctl start firewalld.service
  2. centos7停止防火墙/关闭防火墙:systemctl stop firewalld.service
  3. centos7重启防火墙:systemctl restart firewalld.service
  4. 设置开机启用防火墙:systemctl enable firewalld.service
  5. 设置开机不启动防火墙: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.service
  6. 设置防火墙80端口永久开放:firewall-cmd --zone=public --add-port=80/tcp --permanent
    1. 说明:
    2. –zone #作用域
    3. –add-port=80/tcp #添加端口,格式为:端口/通讯协议
    4. –permanent 永久生效,没有此参数重启后失效
  7. 设置防火墙多个端口永久开放:firewall-cmd --zone=public --add-port=80-90/tcp --permanent
    1. 注意:新增/删除操作需要重启防火墙服务.
    2. 其他PC telnet开放的端口必须保证本地 telnet 127.0.0.1 端口号 能通。本地不通不一定是防火墙的问题。
  8. 查看本机已经启用的监听端口(centos7以下使用netstat -ant,7使用ss):ss -ant
  9. centos7查看防火墙所有信息:firewall-cmd --list-all
  10. centos7查看防火墙开放的端口信息:firewall-cmd --list-ports
  11. 删除:firewall-cmd --zone=public --remove-port=80/tcp --permanent


系统备份和恢复

CENTOS的备份和恢复非常简单,只要把全部文件用TAR打包就行,需要恢复的适合再解压开覆盖就可以。

  • tar打包命令的特点:
  1. 保留权限
  2. 适合备份整个目录
  3. 可以选择不同的压缩方式
  4. 如果选择不压缩还能实现增量备份,部份还原,参考man tar
  • Linux类系统不像windows,它不会限制ROOT用户存取任何东西,因此完全可以把一个分区上全部文件都存放入一个TAR文件中。

备份系统

  1. 首先使用ROOT权限登陆系统,然后执行 cd /
  2. 进入根目录,然后执行下面的完整备份命令(建议新建一个screen来执行,防止网络中断):
    tar cvpzf backup.tgz / --exclude=/proc --exclude=/lost+found --exclude=/mnt --exclude=/sys --exclude=backup.tgz
  3. 下面详解下这个命令:
    1. “tar”是用于打包文件的命令。
    2. “cvpfz”是tar的选项,分别是“创建档案文件”、“保持权限”(保留所有东西原来的权限)、“使用gzip来减小文件尺寸”。
    3. “backup.gz”是我们作为备份文件的文件名。
    4. “/”是我们要备份的目录,/代表的是整个文件系统。
  4. 在备份文件名“backup.gz”和要备份的目录名“/”之间给出了备份时必须排除在外的目录。
  5. 无用目录:“/proc”、“/lost+ found”、“/sys”。
  6. 当然“backup.gz”这个备份文件本身必须排除在外,不然就无限循环了。
  7. 另外,如果不把“/mnt”排 除在外,那么挂载在“/mnt”上的其它分区也会被备份。
  8. 另外需要确认一下“/media”上没有挂载任何东西(例如光盘、移动硬盘),如果有挂载东西, 必须把“/media”也排除在外。
  • 执行备份命令可能需要很长时间。备份完成后,在文件系统的根目录将生成一个名为“backup.tgz”的文件,它可能非常大。可以把它拷贝出来。
  1. 在备份结束时可能会看到一个提示:’tar: Error exit delayed from previous errors’,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。
    也可以用Bzip2来压缩文件,Bzip2比gzip的压缩率高,但是速度慢。可以用“j”代替命令中的“z”,并且给档案文件一个正确的扩展名“bz2”。
    完整的命令:
    tar cvpjf backup.tar.bz2 / --exclude=/proc --exclude=/lost+found --exclude=/backup.tar.bz2 --exclude=/mnt --exclude=/sys

恢复系统

恢复系统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把之前打包的文件覆盖回去。

  1. 首先登陆为root用户,然后把之前备份的文件“backup.tgz”拷贝到分区的根目录下。
    Linux中可以在一个运行的系统中恢复系统,不需要用boot-cd来专门引导。如果系统已经无法启动,那就只能重装系统再来恢复。
  2. 使用下面的命令来恢复系统(执行恢复命令一般需要比较长时间来解包覆盖,所以同样建议新建个screen防止掉线):
    tar xvpfz backup.tgz -C /
  3. 如果备份文件是使用Bzip2压缩的,那就用:
    tar xvpfj backup.tar.bz2 -C /
    注意:命令会用备份文件中的文件覆盖分区上的所有文件。所以你要清楚你在操作什么。
  4. 恢复命令结束时,你的工作还没完成,别忘了重新创建那些在备份时被排除在外的目录:
    1. mkdir proc
    2. mkdir lost+found
    3. mkdir mnt
    4. mkdir sys
      1. /proc 权限:文件所有者:root群组:root 所有者:读取 执行 群组:读取 执行 其它:读取 执行
      2. /lost+found 权限:文件所有者:root群组:root 所有者:读取 写入 执行 群组:读取 执行 其它:读取 执行
      3. /mnt 权限:文件所有者:root群组:root 所有者:读取 写入 执行 群组:读取 执行 其它:读取 执行
      4. /sys 权限:文件所有者:root群组:root 所有者:读取 写入 执行 群组:读取 执行 其它:读取 执行
    5. 然后执行:
      restorecon -Rv /
    6. 接下来重启系统后,你的系统就恢复到备份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