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来自DeerGrove Wiki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

全文

  • 开篇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  • 五蕴皆空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 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  • 无眼界等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 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  • 依般若波罗蜜多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  • 三世诸佛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• 总结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  • 结尾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总结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是佛教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,全文以简短的篇幅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,包括五蕴皆空、无眼界等和依般若波罗蜜多等关键教义。这部经典被广大信众广为传颂,并被视为修行的重要指南。

教义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主要教义是阐述五蕴、三科、四谛、十二因缘等概念,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。全经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,得究竟涅槃,证得菩提果。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。

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

  • 五蕴:五蕴,即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,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体验的五大要素。
    • 色蕴:指物质世界的一切形态与色彩,包括世间万物的一切形态与色彩。
    • 受蕴:指内心情感与感受的集合,包括各种感觉和情感。
    • 想蕴:涉及我们的认知过程,即思维与观念的构建。
    • 行蕴:表现为我们的行为和动作,是意志与行为的驱动力。
    • 识蕴:作为意识与认知的根源,它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命体验。
  • 三科:三科是佛教大小乘都承认的分类法,将一切诸法分为以下三类:

五蕴:如上所述,指构成人体和其身心现象的基本要素。 十二处(又称十二入):此概念未在本次提供的参考文章中详述,但它是关于身体感觉器官和心识活动的分类。 十八界:此概念同样未在参考文章中详述,但它是关于意识活动范围的分类。

  • 四谛: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,指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。
    • 苦谛:指人生一切皆苦,纯苦无乐。
    • 集谛: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。
    • 灭谛: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,即“涅槃”。
    • 谛:要达到最高理想“涅槃”境界,必须长期修道。
  • 十二因缘:十二因缘是对人生过程的分析,分为十二个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:

无明:指心的无知,包括不明善恶、不明佛法教义,是一切痛苦的根源。 行:因为无明而做出善或恶的行为。 识:因为过去的行为累积了一定的因果,从而投生于今世,成为新的生命。 ...(其余部分直至十二) 老死:有生必有死,是生命历程的终结。

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过去世、现在世和未来世,其中包含了两重的因果:过去因现在果,现在因未来果。